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老年人健康 为什么有些人“老年斑”密布,有的却干干净净?中医:这处都快“堵”死了!

58岁的张阿姨最近很是苦恼,自从退休后,她发现脸上、手上陆续出现了深褐色的斑点,她试过各种护肤品都不见效果。

这天,张阿姨和邻居王大妈聊天的时候发现,王大妈面色红润,皮肤干净,张阿姨实在想不通,明明年龄差不多,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后来经过朋友介绍,张阿姨去看了中医李医生,李医生一看张阿姨的脸就知道了大概:“您这是典型的血瘀体质,体内'河道’堵了,导致毒素排不出去,可不就长斑了嘛。”

张阿姨这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这“老年斑”竟然有这么多门道儿。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老年斑”密布,有些人却面容光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健康秘密?

这“血瘀体质”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应该如何改善?

01

老年斑竟是血管“求救信号”?

《中国中老年健康蓝皮书》揭露惊人数据:50岁以上人群出现老年斑的比例高达83%,其中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比例达到76%。

这些看似普通的褐色斑块,实际上是血管发出的三级预警信号。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老年斑的本质是脂褐素沉积,这种氧化废物与血管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源同宗。

当人体微循环效率下降30%,皮肤就会变身“毒素仓库”——原本应该通过肝肾代谢的尿素氮、肌酐等废物,被迫以每天0.12mm²的速度在表皮堆积。

365站群VIP

更值得警惕的是,颈动脉彩超显示斑块的人,出现老年斑的概率是常人的3.2倍。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专家指出:每平方厘米老年斑,意味着大约200米毛细血管网供血不足。

这种“皮肤旱灾”会导致真皮层胶原蛋白每年流失1.2%,不仅会加速皱纹产生,更暗示着心脑血管可能正在经历“泥沙淤积”。

数据显示,面部老年斑超过10处的人,冠心病风险增加67%,这比常规血脂指标预警提前3-5年。

02

血瘀体质的三大“元凶”

1、久坐“冻”血

《运动医学研究》显示:每天静坐超过5小时的人,下肢血流速度降低28%。

代谢废物堆积速度加快1.6倍,如同“河道结冰”阻滞气血运行,会加速脂褐素沉积。

2、情绪“锁”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证实,持续性情绪波动会使血管收缩频率激增3倍,血液黏稠度飙升19%。

长期压力会导致肾上腺素异常分泌,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3、寒湿“淤”络

WHO数据显示: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会使毛细血管闭合率增加37%。

寒冷刺激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度上升24%,形成“血液淤泥”的现象,50岁后机体温度调节能力下降尤为显著。

03

中医三步清淤法,让气血“活”起来

1、膈俞穴——全身血的“总闸门”

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天按压2-3分钟可以激活十二经络气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观察显示,持续刺激该穴位能够使微循环速度提升41%。

居家可以用门框棱角顶压,产生酥麻感后保持10秒/次,重复10组,建议配合腹式呼吸,帮助代谢废物加速排出。

图片

2、血海穴——天然“活血泵”

膝盖内侧上方隆起的肌肉顶端,上午艾灸15分钟效果最佳,研究表明,艾灸此穴可以使局部温度升至42℃,促进溶血纤维蛋白生成。

跟踪数据显示,连续艾灸8周老年斑面积缩小58%,特别适合手脚冰凉、面色晦暗者。

图片

3、血府逐瘀汤——千年清淤方

含桃仁、红花等12味药材,每周饮用3次可以降低血液黏度26%。

清代《医林改错》记载,此方能够化解“灯笼病”(体表凉、心里热)等血瘀症状。

胃弱者可以用药材煮水泡脚,水温保持40℃左右,通过足部200余个反射区吸收药效。

图片

04

日常养护:防瘀于未然

1、动静平衡法则

《中国中医药杂志》研究显示:每天步行6000步+静坐不超过4小时,可以使血液流速提升23%。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建议每静坐1小时做3分钟踝泵运动(脚尖上勾/下压交替),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2、饮食防瘀清单

每天摄入15g生山楂(约5片)或200ml丹参茶,所含的黄酮类物质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度19%。

避免晚餐超过19点,夜间代谢速度下降容易导致毒素堆积。

3、情绪发泄指南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建议:每天9-10点进行20分钟正念呼吸,这个时间段的副交感神经活跃度最高,可以将焦虑引发的血管收缩概率降低37%。

生活中,色斑问题常常困扰着大家,其实这是身体在发出健康警报,每处色斑都是身体发出的维修工单,与其一味依赖昂贵护肤品,不如从内部调理。

365建站

大家不妨每天花点时间关爱自己,通过养生让年轻态由内而外散发。

来源:CQTV安全与法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