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详《内经》、《针经》热中寒中之证列于下。(现在将《内经》、《针经》中所论述的热中与寒中之证列在下边)
《调经论》云:血并(并入)于阳(血本属阴的,现在并入到阳之中),气并(并入)于阴(气本属阳的,现在并入到阴中),乃为炅(热)中(热迫血妄行,会并入阳中;气受热乱行,会并入阴中,这些情况当然都是热导致的,故叫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郁闷叹恨)善怒。
又云:其(病)生于阴(内部为阴)者(病是由于内部原因而得的),(那是因为)得之饮食居处(饮食不节,寒温不适),阴阳喜怒(心情好坏的情致变化)。又云∶有所劳倦(劳倦致病),形气衰少(形瘦气少),谷气不盛(脾胃消化运化功能不利,水谷精微物质不盛),上焦不行(脾不能扬清于心肺),下脘不通(胃不能降浊于下),(就会导致)胃气热(胃中饮食物发热),热气(热性上)熏胸中,故曰内热(这就产生了内热)。阴盛生内寒(体内阳虚阴盛则生内寒),厥气上逆(阳不制阴,阴寒邪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阴寒邪气积在胸中而不能下泻);不泻则温气去(阴寒邪气不下,则胸中温气离开。邪气排挤了正气),(导致)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涩,一点一点地流动);血凝泣则脉不通(脉气不通),其脉盛大以涩(脉盛大而涩),故曰寒中。
站群论坛先病热中证者(先得热中这个证的患者),(其病机表现为)冲脉之火(阳虚阴盛,阴盛一分,龙盛一分,龙者火也)附二阴(少阴也)之里(冲脉与肾经并行),传之督脉(冲任督,一源三歧);督脉者,第二十一椎(腰俞穴)下长强穴是也(这是东垣举督脉前二个穴位来言督脉之走向的意思)。(督脉是)与足太阳膀胱寒气为附经(也就是说,足太阳膀胱经中有太阳寒水,它的逆太阳经而上行的,这条上行的寒气,可以看作是督脉的附经)。督脉,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马,其势不可遏。太阳寒气,细细如线,逆太阳,寒气上行,冲顶入额,下鼻尖,入手太阳于胸中(足太阳经寒气循行线路)。手太阳者,丙(丙丁属心与小肠,为热),热气也;足膀胱者,壬(膀胱与肾属壬癸,属寒),寒气也。壬能克丙(寒水能克火热),寒热逆于胸中(太阳寒水与督脉之热),故脉盛大。其手太阳小肠热气不能交(交通)入膀胱经者,故十一经(特指膀胱经)之盛气积于胸中,故其脉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极,子(膀胱经,属水)能令母(大肠经,属金)实,手阳明大肠经,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气挟子之势,故脉涩而大便不通。以此言脉盛大以涩者,手阳明大肠脉也(这是东垣一贯解法,即以五行理论来解之)。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黄帝针经》: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足三里)以补之。

若见此病中一证,皆大寒,禁用诸甘酸(敛阴也)药,上已明之矣。
2022/3/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