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老年人健康 天下无疾:伤寒悟道(脉象)

术简乏人问,

妙理能通神。

旦能勤操持,

定是无疾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脉象反应的是人的神的状况,也就是反应的是人体能量的多少和表现

大家可以看成水管子里面流的水的状况

脉象能看出目前体神的状况来。一般来说病在哪里脉在哪里。如太阳病,脉浮在表,太阴病在里一般沉,阳明病脉洪大实居多,少阳则脉弦。少阴脉沉细

这些词汇一般没接触中医的看着肯定很懵懵的,不知道啥意思。

这样我们先不关联六经,先把脉象的意思给大家描述一下

就像写作文一样

把一件事情描述出来

肯定是越形象感越清晰的。

先看浮脉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就像水上漂木

这个意思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意思。轻轻的摸就能感觉到了。甚至有的时候能看到脉在皮肤表面上搏动。

一般不光寸脉浮,关脉和尺脉也浮

一个人在外面刚刚跑完步回来,脉搏跳动的快这叫数,但是也会浮出来。因为气血都供应到肌肉里了心脏搏动快速,输出功率高

但是浮脉如果出现盛和大的状况那就是变成洪大脉了。这个要经常摸,有了记忆才能学会。所以没事可以多摸摸家人的,朋友的,同事的脉象。摸多了记忆中有了比较了很快就学会了。

一般脉象有几个维度,粗细上流量的大小,速度上流速的快慢,力度上水流势能的强弱,还有位置上在外的表的为阳,在里的沉的为阴。

也就是寸在外在表为阳,尺在内在里为阴。

学脉象就要把自己的感觉刻上标尺了,也就是找出自己感觉的量化值,找心灵感知的这杆秤的标尺和准星在什么位置上。

沉脉,按之有余,举之不足。就是手按下去感觉会有或者多了,但是抬起来找却找不到搏动感。轻轻按找不到,使点劲按就能按到它。当然沉也有不同情况

这里先说找到它

先不分辨沉的情况

这里比喻如绵里砂,需要重按到下面筋骨才能感觉到搏动

数脉

数就是动词数数字的数,就是跳动的速度比一般都快一些。数比平脉略快,再快的就是迅疾了,就是疾脉了。

相对数脉的是迟脉,迟到的意思,也就是一息三至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是一息五至的,数脉就是六至,迟脉则是三至

四至到五至算正常范围的。

滑脉

就像荷叶上的露珠,盘子里面的玻璃球一样。来来往往顺滑的感觉,就是这次搏动和下次搏动之间它不明显,象滑溜溜的感觉分不出来次数了!

与滑相对的则是涩脉,如刀刮竹,不流利的感觉,和滑脉对比来理解一下,不爽快不滑利

我们讲脉是和六经先分开来讲的,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到脉上,只感觉即可。多摸摸多了就知道了。

先不要对六经,脉最能反应出人神的状况了。它直接针对的就是心脏的跳动情况的。和血流量流速心脏动力关系密切。

虚脉

本意是中空不足之象

一般含浮虚,虚大,空软,乏力,迟和软的感觉在里面

就是感觉空,不耐按

实脉

浮和沉取都能感觉到,有力,浅中深按都有

实脉是大和长兼具的,相对虚脉来理解

水管子里面水压大则为实脉

学脉要先学一个维度,要是再叠加出来浮还有好几种情况呢,那就脑子乱了

慢慢来吧

再讲点稍微深点的脉吧

就是脉象还可以和人事关联起来理解

比方要问一个富贵如何的话,那就要看左关脉象的情况了。

右关脾胃的脉象了。

只有在脾胃的位置上摸到了不疾不迟,缓和有力宽厚均衡的感觉了,而且其它各部脉象都显示这个脉象的话,那么就算他穿着很破烂那么也是个不愁吃喝的人。

那不就是富贵脉吗!

如果摸到右寸脉的脉象心脉出现了洪大脉象,按之乏力,虚空的感觉,右关脉脉象不明显飘忽不定,错乱不定的脉象了,那这个人就是贫弱一生的脉象了

这种脉象就不要按病脉来区分了,而是看这个人的体质品性来区分了。比方可以摸出来一个人淫贱好色的脉象来

左肾动频繁而右关脉乏力者则此人好色容易把持不住自己。如脾脉乏力疲软,而肾脉则迅疾妄动的脉象则是好色之人的脉象。土不能制约水了,则水波荡漾了

反之如果右关沉稳平缓不急不乱不燥。右尺肾脉沉稳涩长者,并且右尺脉洪盛者,代表稳固坚韧,则这种脉象其人一定可靠而且。不淫乱,女的一定是贞烈之女

人与人不是相通的吗

所以当你锻炼到自己出现了他心通的时候,脉象上就没有秘密了

记录,反思,总结。

疗愈治病的最高境界:

有形无形一起处理

有其形,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应。

有形的是淤堵、结节、疙瘩、硬块、气血不足。

无形的是业力、灵体、能量。

因为“形”那里淤堵了气血不足了,就是阴暗了,就滋生吸附了阴暗的能量,所以不光要清除有形,还要清除无形(改变能量场),不然就不彻底,能量场若还在,没有被光照射走改造掉,还会慢慢恢复那个有形(的结节、淤堵、硬块等),甚至:癌。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今天晚上我们就看看写作《伤寒论》的基本思路。张仲景是怎么推导写出来伤寒论的。看看我们能不能也写一本“伤寒论”出来。这一课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都能在线学习。

伤寒论六个部位和层次我们已经说明白了,没有搞明白的尽快去翻看前面的课程内容,多熟悉几遍。基本上就可以明白了。后面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着这六个层面来学习的。

三层六经两水库,是我们理解伤寒论的核心。

我们治病讲的是:

能量有没有

管道通不通

器官用不用

那么伤寒论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大家有没有想自己写一部“伤寒论”的冲动呢?

只有搞懂了它的底层逻辑那么自己写一部伤寒论也是很轻松容易的事情。

首先看皮表,因为外界环境刺激我们的只有两个表面,一个是太阳皮表,一个是里面的阳明皮表,这两个表面也是人能接触到外界的直接面。

我们知道如果把鸡鸭鱼脱水做成风干鸡鸭鱼肉的话,那么切开横截面就会看到里面很多孔隙蜂窝状的孔洞通道,密密麻麻的这些孔隙蜂窝网络是相互串通起来的。在中医上叫玄府。

玄,黑色,府,洞也。也就是黑色的孔洞。

人体就是由这些玄府孔洞和玄府之间的“隔断”共同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

而血液,水液,组织液各种不同的水液物质在里面有序流动着,这就产生了生命现象。一旦这种流动受到刺激干扰产生了无序流动,那么就出现了疾病。

那么我们先看看太阳皮表这里,这里就是汗毛孔,这些汗毛孔是活的,就像蜗牛一样,拿一根小草撩它一下,它马上就会缩进贝壳里面去。

皮表上的每个毛孔都有这样的特性。就是寒风刺激之后马上处于闭合状态,当然不是完全闭合,可能闭合的太紧,也可能闭合的比较松,或者刺激来自里面导致它张开太大了。刺激来自里面的情况我们先不说。我们只说它闭合太紧或闭合功能不灵活的两种状态。

闭合太紧的叫太阳伤寒,就是我们拿小草撩蜗牛戳的太狠了,导致它所在里面不敢出来了。

如果我们撩它的次数多了之后,那么蜗牛就会失去感觉,不能控制自己的肉了。这种情况就是太阳中风。

那么大家想一下,太阳伤寒是皮表毛孔闭合太紧了,导致它一时半会不能自己展开了。也就是这个皮表上亿万个小毛孔,就类似小蜗牛吧

它们都受到寒风刺激过度,马上闭合收缩起来了。不敢展开。不敢露头了。

这个时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人体里面的生化热量水液物质还是需要不断代谢的,但是皮表毛孔一闭合,流动的水液物质里面的热量是不是就不能散出来了?

寒风刺激一定会感觉到寒冷了吧?这就是人神的感受。人神的感受就是症状。还会打哆嗦,牙齿也发抖了吧?如果寒风刺激鼻腔就会造成打喷嚏。这种强烈的能量释放状态。打喷嚏,打哆嗦都是人神操控的能量释放状态。也是人神试图解决这种毛孔闭合状态做出来的努力。

我们学习中医不和外面的学习一样,非要记住什么,背诵什么的,虽然背诵有的时候有帮助,都是很多背诵了一大堆的人照样不会看病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他们的感觉能力没有启动

全是凭借脑力记忆

只有开启我们的感觉系统,让感觉做主而不是脑力做主这样才叫真正的活着。不然总是活在一个头脑所创造出来的幻想世界里。

我们继续讲课。大家一定要感知到我所说的状态和情景

后面我讲到人体里面的场景时你才能感受的到。这就是人体内景

也就是说古人说扁鹊有透视眼,好像什么都能看到一样。其实就是人的感知能力被开发出来了。

当皮表毛孔闭合太紧了之后,里面肌肉也是处于绷紧状态的。

不光皮表绷紧,肌肉也是一样的。就像晚上听一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一样。毛孔不光闭合起来,还会汗毛竖起来。还会感觉到一阵阵的寒意。而且肌肉也是绷紧的状态的。

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恶寒比较严重了,躲进被窝里也会发抖,感觉很冷。而且因为毛孔闭合的很厉害,所以一般是不会出汗的。这时里面五脏能量库生化热量是不会因为皮表毛孔闭合而停止的。身体内部的热量还是不断被生化出来,而且皮表毛孔闭合太紧了,身体的气血也会被调动到皮表冲击皮表毛孔这种闭合的状态。

肌肉里面也会充血。

至于会不会发烧呢,那就看闭合的时间了,因为要让身体热起来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就像我们烧水一样,需要火力不停,还和壶里所装的水量有关,还和时间有关系。所以不一定马上发烧。但是只要毛孔闭合,那么一定会恶寒,这个是非常肯定的。

肌肉里面也会充血,因为五脏能量不断输出,皮表毛孔又不能散热,热量都被憋在肌肉里面,肌肉水液里面就热压比较大,肌肉组织就会被挤压变形了,里面的各种线路,血管网,神经线,淋巴管,肌肉纤维等就会被这种形变拉扯变形了。就像墙体里面有电线,如果墙歪了那么电线在里面就会被拉扯或断掉。

所以人神的感受就是肌肉疼痛感。这就是体痛,也就是肌肉里面的液体压力太大。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摸脉,大家认为是什么样的?

我们虽然只讲了一堂脉搏课,后面还会讲

但是也基本能知道脉搏会怎么样了吧?

脉肯定是里外都是绷紧的。

这叫脉阴阳具紧。

皮表毛孔闭合的太紧了,肯定汗不会轻易出的。

那么太阳伤寒的条文就这样写出来了。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还有一个呕逆,这个大家也能知道了吧?

就是身体里面压力太大了,水液物质膨胀,五脏生化由内向外释放这条路被堵了,所以身体里面阳明肠胃这个出口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作用。

所以胃部表现出来呕逆的感觉。身体里面的热压试图从阳明肠胃管道出来。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站群论坛

大家现在再分析一下,太阳中风的情况,是不是也能分析了?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恶风就是因为有汗出来,汗水蒸发带走热量就会感觉到有风似的。这就是恶寒的一种表现。所以恶风和恶寒一个意思,都是人神的一种感受。

之所以有汗出就是因为皮表毛孔闭合不太紧了,这种汗出不是跑步或劳动出汗,而是正常状态下应该不出汗,都是会出汗。比一般人要爱出汗的都是这种情况了。

至于为什么会发热呢?

这里就不是单纯的外界寒风刺激造成的皮表毛孔状况了,而是来自里面五脏生化热量有点过了。注意这里发生太阳中风的情况并不一定是外界寒风造成的,而是出现了里面五脏生化热量的情况了。伤寒基本上来自外面风寒侵袭,但是中风不是。中风是因为里面五脏生化热量造成的。生化有点过度了。再过度的话那么就是温病了。

【条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我们先不分析温病

先看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

太阳伤寒来自外界寒风刺激因素多,而太阳中风则是来自五脏生化能力稍微过度了,水液供应出问题了。其实就是五脏水库和肌肉水库之间没有调和。中医上叫营卫不和。就像古代皇帝坐京城这里叫营,军队驻扎在边关这里叫卫。

营在内,卫在外

肌肉是卫,五脏是营。

太阳中风是脉缓是脉浮缓或浮弱的情况,因为皮表闭合不紧,所以才会出汗,太阳伤寒就像身体裹了一层保鲜膜,而太阳中风则是包裹了一层纱布。

所以身体内部肌肉里面的水液压力是不大的。一般也不会出现呕逆和肌肉疼痛的感觉。但是头痛脖子僵硬的感觉一般会有。不管是伤寒还是中风都会有基本的症状。太阳伤寒是恶寒,太阳中风是恶风。一个严重一些,捂上被子还怕冷,一种则不时总感觉有风吹到

脉的情况也不一样的,伤寒是脉显示的脉阴阳都是绷紧的,脉是浮紧状态,而且可能还会跳动的快一点。浮数浮紧的。

大家看看这两条条文,比较一下。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大家能不能想象出来一种感觉。因为古代文字比较简练,所以感受就不那么丰富了。不过大家可以自己补充一下感觉。

你能把伤寒论的条文描述情况和你感受到的感觉联系起来了你也就学会诊断了。就这么简单。因为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自己的感觉马上就感受到条文所描述的情况了。马上也就会治了,这种感受几乎是立即出现的。这种感受来自身体的感觉记忆,而不是大脑里记住的纯符号。身体是有记忆感觉能力的。而大脑记住的东西很难转化为身体肌肤的感受。

因为有了身体三层六经两水库的身体解剖模型。

那么我们就可以推导伤寒论的写作思路了。

太阳皮表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受寒受风后发生了皮表毛孔的闭合。这种情况叫太阳伤寒。

而受热中暑的那种情况就是皮表受热,毛孔张开太大了汗液流失严重,身体皮表和里面一点的少阴层马上闭合起来,这个时候就是太阳中暍的情况了。

而太阳中风则是身体自身的肌肉水库和五脏水库之间调和的问题造成的,叫阴阳不和,或营卫不和的情况。

太阳中风是因为里面五脏生化过一点了,马上皮表毛孔张开了,热一散,风一吹又闭合一点点。

也就是五脏稍微过盛了一点。

那么肌肉和五脏之间不能完全配合。导致太阳皮表被动出现来回摇摆的情况

肌肉里面稍热就打开毛孔散热

热一散又闭合,里面又多了一点热,太阳皮表还是要散热。所以来来回回开开合合,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刚刚学会开车,油门控制不好就是这种情况。

太阳伤寒用麻黄汤解表,

太阳中风用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具体治法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讲解。当然也会把麻黄汤和桂枝汤变成外治法,麻黄法和桂枝法。

具体治疗先放一放,我们先看伤寒论的写作思路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

那么下面我们再看看太阳病的几种延展思路应该怎么来理解

也就是如果让我们来写伤寒论应该怎么涉及文章结构

如果让我写伤寒论,

我会写太阳病基本特征,然后根据程度分出来,最典型的太阳伤寒,接着看身体热一点点的太阳中风,接着就是里面热较大的温病

这是按照正常思路渐进式出现的

接着我会把,太阳病出现后没有及时治疗,引起了其它地方出现问题说明一下,也就是太阳病传变,传阳明,少阳的情况。还会分析一下恶寒和发热这两种情况分析一下,发热还恶寒就是因为问题发生在阳,就是在肌肉水库里面。而无热恶寒则是发于阴,就是在五脏生化不足了。

我还会去写太阳阳明同病的情况描述一下。背强几几有汗的。桂枝加葛根汤。还会描述伤寒和阳明同病的情况,背强几几无汗的葛根汤。

还会去写一下,肺里面热和水出不来的喘证写一下,就是桂枝加杏仁厚朴的。

还有就是出汗过多时出现了遂漏不止的,筋脉拘谨的,加附子的。

还有就是误治导致的汗流多了出现的情况,被误治下法治过后出现的情况写一下啊。还有各种禁忌写出来,不能发汗的,以及无汗还要用桂枝汤的禁忌。有汗用麻黄汤的禁忌等。还有麻黄汤热过盛的出血的。

还有处于麻黄汤和桂枝汤之间的情况。

再就是太阳膀胱也就是太阳皮表往里面延伸一点,引起的身体里面水液瘀堵的,小便不利的。或者热和血结在一起造成的尿血,和疯狂的状况也要写出来。

以及太阳病出现的里面热证,水液虚证,热和水液不流动的脏结,结胸。

还有太阳病想要愈合的时间,趋势情况也会写出来。这些基本考虑周全了就是太阳病篇的内容了。

当然后面的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篇其实都比太阳篇要好写

因为人体一般不会直接出少阳病,三阴病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感谢大家的聆听!

下课!

问:既然太阳中风是接近温病,里面生化太过导致发热,

1为什么还用桂枝汤?桂枝汤不是加强里面的生化,推向外面的吗?

2里面生化太过,脉偏浮能理解,但为什么还是会偏弱?照理不应该偏弱啊,因为它里面已经加强生化都导致过热了。

答:调和阴阳,调和营卫。

这就生化过盛的原因了,所以桂枝汤里面才是桂枝和白芍是等量的。

还要喝稀粥补充一些津液水

帮助五脏生化进入平稳状态。桂枝汤调和的是肌肉水库和五脏水库的均衡。

白芍作用肌肉,桂枝作用五脏。

桂枝是帮助心阳输出,白芍是舒缓放松平滑肌的,特别是腹部。加大血液回流到肝脏里。

后面会陆续讲药理,大家就明白了

------------------------------------------------------------------------

群公告

2014年09月19日至26日学习内容:

我们会用一周的时间来学习《康平版伤寒论》的内容,望大家尽快熟悉内容: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四、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五、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七、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15)

八、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

九、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1)

十一、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十二、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十三、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十四、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十五、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不可大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十六、服桂枝汤,复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十七、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得之者,四逆汤主之。(29)

后面阿拉伯数字代号是宋版伤寒论的条文数字。

康平版是公认最早的版本,唐朝时期由日本僧人抄录后带到日本的。

也是公认最接近张仲景原版的伤寒论版本。所以我们就以康平版伤寒论为主要版本来学习。这样简单容易更快能学习到精髓。

希望大家尽快熟悉原文。

这周我们把前十七条讲解完成。

经过前面我们伤寒六经模型的学习,相信一些学习的比较好的学员自己应该已经能够独立解读这些条文了。不过为了照顾后面基础比较差的,那我就一条一条的讲解一遍。

所有条文解读都是为了完善我们前面讲解的伤寒论三层六经两水库模型的。

所以学习时,我们会不时去加入模型提示。

大家积极一点,只要稍微用点心不难学会,很快就会爱上伤寒论,爱上中医了。

365站群VIP

毫不客气地说,这是我们跳出西医思维具备中医素养的唯一的方式。

也是当今时代具备清醒的独立思考能力。

也是避免受西医思维戕害的唯一机会了!

希望大家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

把自己打造成自己家人的健康保护神。

首先确保自己一家人的健康平安。

-----------------------------------------------

各位家人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开始学习条文解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四、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五、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七、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15)

八、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

九、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1)

十一、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十二、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十三、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十四、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十五、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不可大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十六、服桂枝汤,复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十七、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得之者,四逆汤主之。(29)

大家整体看一下这十七条。它是围绕太阳病展开的论述。

大家记得我讲的高速公路的道理吗?

高速公路有不同的车道,不同的车道走不同的速度。这就是道。

道是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强度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标准状态,也就是以这种状态做参照点,都是基于这一句所描述的情况,进行状态的加强或减弱的。

伤寒论六经,太阳层,阳明层,少阳层,太阴层,少阴层,厥阴层其实都不能存太大水液物质的,真正能储存水液物质的是五脏水库和肌肉水库。六经本身不存太多,六经只是管道,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六经只是五脏水库和肌肉水库的输入和输出管道,而管道里面则不会也不应该有太多水,但是也不能少了水液。管道里面的水液物质要正好合适这样才能起到管道的作用。

太阳之为病,脉浮,脉是浮在表面的寸关尺都是浮在表面跳动的。头和脖子比较僵硬疼痛,说明皮表太阳层里面水液填充满了,给管道造成的压力比较大。恶寒是人神的感觉。恶寒只表明皮表毛孔管道是比正常状态闭合了,也就是管道收缩狭窄了。这样人神的感受就会恶寒。这种人体皮表毛孔的闭合和恶寒一一对应起来。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三个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脉象症状组合。

说明了人体皮表毛孔是闭合的,问题发生在太阳层。这是提纲条文。采用脉和证标准组合的方式来证明。

脉,哪里突出就说明气血在哪里。

太阳病的标准脉是浮脉

头项强痛,说明部位,强痛,说明在头和脖子包括后背这些地方感觉是疼痛的,僵硬的。身体的肌肉后背脖子,腿部胳膊是主要位置。出现强痛的情况还是说明这个人的气血是比较足的。

恶寒,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和外面比较冷衣服穿少了是一样的。皮表毛孔会缩起来。至于这种缩毛孔的引发因素到底是外面的风寒还是自身的能量不足,如果单纯的一个恶寒是没法确定的。只有加上其它条件才能确定恶寒的原因是什么

单纯一个恶寒只能说明皮表毛孔闭合的情况。

以后大家遇到症状现象时,就能立即知道情况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情况是什么状况。只有先了解具体情况才能采取措施,外面的各种中医理论知识很难做到这一点。

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晰的明白

大多数都是猜测甚至按照书上说的来理解

我们学习伤寒论就是找到这种症状和人体上的实际状态对应的关系。

症状就是证据,找到人体具体什么部位发生了什么状况的对应关系才能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大家学习伤寒论就是要做到这种脉证对应关系。伤寒论的六经思维是人体水液能量物质的大循环,不是五脏能量的小循环。

所以我把五脏水库整体看成一部分不继续细化,而把六经大循环拿出来讲解

这就是伤寒论之所以一直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而后世医学更多是在五脏五行小循环上思考

在心肝脾肺肾之间五行关系上在水液能量物质小循环上浪费时间。

大家学习伤寒论要建立六经全身水液能量大循环的概念

从大处着眼

从全身看水液物质循环。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一条是太阳之为病的情况基础上出现了发热,有出汗的,脉缓,准确的说脉浮且缓,脉浮缓。

浮缓是浮的一种情况,浮在中间,太阳伤寒的是浮紧,这里是浮缓,还有浮数的。都是按照脉浮来做标准比较出来的。

通过脉浮缓,说明问题在太阳皮表上,再就是说明力度不够才会缓,气血的力度是不够的,如果气血力度强的话那么就是浮紧或浮大,浮数了。

这里是浮缓的。有出汗,有发热。

一般我们出去跑步时心脏跳动过快,热量需要散出去都会通过出汗来散热的。平时不运动的时候毛孔也是在持续不断的散热的,吃饭时也有的人会出汗散热的。这里是病态时,发烧了会有汗散热的情况。

人体的毛孔散热是持续的,如果我们能用显微镜看看毛孔的话,它就像一个个小火山不断喷出热蒸汽来。人体通过这种毛孔释放热量蒸汽的方式抵抗外界风寒侵袭和一切病毒细菌侵入

这就叫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人体出现问题,我们的着眼点在肌肉水库和五脏水库上。这种情况和跑步发热出汗是一样道理的。所以五脏水库能量实际上此时是过了一点的,但是这种生化过盛了一点不是强大过盛,不是跑步时那种心脏跳动强大,而是它处于运行高位上,比方汽车停在那里发动机不停火的情况本来运行很平稳的,说明发动机运行状态良好。但是发动机怠速稍高了。汽车停在那里发动机怠速输出出现了轰鸣声大了一点,那就是发动机有点不足了,它怠速不能完成应有的能量输出,只能提高一点马达才能维持状况。所以问题是五脏能量稍有不足。发动机怠速马达过快了。这样才会出汗,才会出现发热。才会脉浮缓。

这一点大家能理解吗?

相对第三句、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才能五脏能量足够出现的问题。太阳中风就比这种情况,人体的能量就稍弱一些了。太阳伤寒才是能量充足,皮表毛孔被寒风侵袭人体自保采取闭合的情况,不过闭合的太紧了。

这个时代能得伤寒的不多,大多数都是太阳中风,甚至比中风还差。人能得伤寒了说明他能量状态还是不错的。

大家学习伤寒论,要时时刻刻着眼点都在人的心上,也就是物五脏的心的状态。这个是最主要的。

一切都是看心的状态。它能量的大小。它运行的状态。它输出的状况。所以任何一句条文都要去对比心意如何?

这是学习伤寒论的窍门

医者意也的意思就是,通过症状来探听“心里的声音”,上面一个音字,下面一个心字

这就是医者意也!

第三句,就是不管有没有发热,主要出现了恶寒严重,体痛,这里就比头项强痛严重一些发展到身体了。范围大了不少。包括头项强痛的。而且出现了呕逆,也就是身体里面水液物质热压比较大,才会造成肌肉绷紧体痛,而且这种压力被迫向里面内冲击,冲击阳明肠胃管道才会出现呕吐的感觉

本来水液热量应该是从里面向外面释放耗散的,都是向内向阳明肠胃管道释放就是逆行了,所以叫呕逆。

从脉象看就是脉里面和外面,寸和尺都是比较绷紧的,大家拿个橡皮筋来试一试,正常状态的就是平脉,稍拉紧一点则是弦脉,再拉紧一点就是绷紧的,再拉紧一点则是疾脉。

比正常平脉松一点叫缓或弱脉。

所以太阳伤寒的情况就是皮表毛孔闭合太紧了,只要我们能处理皮表毛孔的闭合情况就能缓解这种状况

比方小孩子受寒之后,发烧或者难受的,不出汗的时候,只要用温暖的大手轻轻抚摸后背皮表一点点稍微提拉一下,那么很快就能汗出来,皮表毛孔张开了。也就病好了。

力度不能大,也不能深了,只在皮上操作,慢一点手一毫米一毫米移动,力度轻速度慢。皮表毛孔紧张闭合的情况就打开了。用热水湿了毛巾贴在后背上再用吹风机低档位吹一吹,也能解决问题。毛孔张开了症状就解除了。

四、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五、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这两句就是描述的太阳中风的状况了。

脉阳浮阴弱

浮缓或浮弱脉

这里寸脉为阳,尺脉在里面为阴

说明的情况是里面其实是稍微弱一点的,但是物质少一点,但是功能亢进一点才会出现外面强一点浮一点里面反而弱一点

这里弱不是功能弱而是物质量少,其实就是五脏水液供应差了一点点,造成了心脏功能亢进一些了。这个时候只要补充五脏能量供应,所以桂枝汤里面,白芍,甘草,大枣,生姜都是后勤保障的。只有桂枝一味药是鼓励心阳的。就像战争一样,这个时候来了支援部队

支援了一下,战场情况立即就缓和了。桂枝汤就是援军

大家要能看出来心的状况,这是看病第一步

接着采取措施才是第二步。

伤寒论的诀窍就是眼睛始终是盯着心脏状况的。

看看人体究竟想怎么办?

我们帮它一把

在身体的六个层面上都是看人体主心骨,心脏的心意如何,能量如何。意欲何为?

这是我们后面采取措施的依据。

学习中医多领会人体的心意很重要。

学中医就像通关打游戏一样

但比打游戏简单多了

大家学桂枝汤,太阳中风的基本治法之后,就像学了一个标准,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出来之后,后面一系列问题都可以有参照点了。

所以桂枝汤加减方很多。都是以太阳中风为参照点来认识人体的。

中医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是增强提高人体功能的,没有一个治疗方法和思路是降低减弱人体功能的。

而西医的治疗方法和思路是降低和减弱人体功能的。

加强人体功能,加速人体代谢,让这种向前走的趋势解决问题。

停止都是问题,运动才能答案。让人体水液物质流动起来。以动解决不动,以空间换时间。这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

---------------------------------------------------------------

2024年09月21日星期六

【原文】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这条就是在太阳病三个字这样参照点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一个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这里一个字“反”充分说明了强调,本来项背强几几的状况就靠近太阳伤寒的,应该是恶寒严重,无汗才是人们认为的状况。

但是这里一个反字,充分说明一下。有汗,有汗就是恶风,无汗则会恶寒。

强几几,几几是象形字,小鸟扇翅膀后背要发力。后背这个地方几几就是僵硬了。是一种感觉。

大家用心感受模拟一下

这就是桂枝汤加葛根

葛根这味药就是借助桂枝汤的力量,迅速补充水液供应。

后面有条文: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里就是葛根汤了

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区别就是葛根汤里面加了麻黄

无汗的情况,需要加麻黄汗解

有汗了则不能加麻黄

麻黄桂枝组合解表发汗

单纯桂枝则力量只能到肌肉水库层面,解除肌肉的绷紧状态

七、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15)

这种情况还是比较了太阳中风的状况的,这是加了一个条件

采用了下法来治疗后,人体出现了气上冲的趋势

平时我们治疗时就不用管太阳病下法误治了,只考虑有太阳病的情况加了气上冲,一般会造成轻微的呕吐感,头被气冲击的眩晕感

明显感觉一股气自下面上冲

太阳病的总纲,脉浮,可能会脉浮数了。跳的快一些。

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加上气上冲

这个时候还是桂枝汤

顺应这种趋势。

这是因为人神安排气上冲一定是利用加快水液供应的力量解决人体通道瘀堵的。

【原文】八、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

太阳病三天过去了,已经采取了汗法,下法,吐法,温针治疗了,各种疗法消耗人体能量很多,也就是津液水消耗了但是症状依然没有消除

这个时候就不要总想着还是太阳病了

要根据新状况,通过脉证重新判断,到底是哪里的问题。再采取相应措施。

所以这里是张仲景提醒当时的中医师们不要死脑筋

需要实事求是,依据人体表现出来的状况重新评估治疗思路和方法。

【原文】九、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这种情况是发汗过度了,出现了遂漏不止的情况,汗液携带水液流失,热量流失,肌肉水库里面缺水严重,缺热量。都出现了小便难了,人体自保水液就会小便难,比方一个人在沙漠里缺水严重时很难小便,而经常喝水的一会儿一小便。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都是肌肉已经出现轻微的痉挛状况了。

此时就要加强五脏能量生产和输出。

桂枝汤里面再加上制附子

其实此时已经比太阳位置深入了一点了快要到少阴层了,肌肉水库里面因为热量水液流失出现缺水缺热量迹象了。所以只有加强五脏能量输出解决问题。

【原文】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1)

这条是太阳病采用了下法治疗后,人体出现了脉促胸满的状况。胸满就是肺里水液淤积填充严重了,比桂枝汤的太阳中风,相对来说不缺水,只是发心阳力度不够,只需要桂枝的力量大一些就行了,所以去掉芍药。桂枝加桂汤也一样,只不过这里简单直接去掉芍药即可。比气上冲的状况多了胸满,是肺里面水堵的慌,胸满就是多了实的水液推不出去了。如果再下的厉害的话,那就会导致结胸了。

【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做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做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这里发于阳是问题出在肌肉水库叫发于阳,而问题出在五脏能量则是发于阴。里面为阴,外面为阳。

结胸也是下法造成的。

这些条文都是比较桂枝汤或麻黄汤的状况,太阳病基础上去看症状反映,所以就像汽车开上高速公路了,视情况加快或减速的。不同的道走不同的速度。这就是道理,道理是在范围内成立的,超出范围了就会再用别的法来治理。

不同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车道走不同的速度。

道理之所以成立需要根据有它成立的区间范围内成立。

超过或超出区间那么就换方法了。

这个认识在整部《伤寒论》里面是整体贯穿的。

道理道理,有道才能有理,超出了道就没有理了。

其实大家如果用心跟到现在了已经会治病了

也能看懂伤寒论了

后面课程就会越来越轻松了

而那些没有用心跟下来的人

是很可惜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伤寒论的理法和思路

自己能成为自己家人的健康保护神

学有余力再奉献社会

人体的能量都是在两水库里的,六经只是能量传输的管道,本身不能太多能量。而生病出问题都是六经出问题的。要么哪一经能量少了而生病,哪一经能量多了而生病。生病是现象,真正的根源在两水库里

要么五脏能量水库的问题,要么肌肉水库的问题。

六经的问题根源在水库里。

就像公司里某人出问题,更多不是这个人本身的问题而更多则是同事不配合出问题了。

所以抓住这一认识来看六经就简单了。

所以伤寒论里面

总是桂枝+的思路,

要么桂枝麻黄组合

桂枝茯苓组合

桂枝汤加减的等等

都是以桂枝发心阳这一功能展开的。

大家会越学越轻松

刚开始发懵是正常的

没有发懵的过程就没有后面的清晰过程。

当大家的思维认识里具备了三层六经两水库思维了

基本上也就算学有所成了。

任何情况都是对这一模型认识的深度应用和理解

伤寒论里面所有条文我们都是解读三层六经两水库这一思考模型的

我们不讲单味药的性味归经,而是要在伤寒论体系里面讲伤寒药物的作用。

就是用伤寒论它自己的完整体系讲每味药物的作用

这个作用诀窍就在经方的加减法里面。

所以伤寒论的经方加减法

就是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最直接的表述。

我们不提倡用脑记忆,我们提倡你只要能把我所说的场景感觉到即可

我每条伤寒论条文都琢磨了无数遍。尤其是前面的太阳病篇里面的,只要你善于琢磨条文没有学不会的道理

从这一条再次可以看出,《伤寒论》看人体是很简单的,无非是能量和循环的问题而已,见过农村的柴灶吗?你只要明白烧火的原理,就能明白医学的原理。医学该回到简单直接的思维上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道至简,弄玄虚了,只会妨碍我们对人体的真实理解。

我们目前来说都讲的非常简单,只是很多人把问题看的很深奥,所以你眼里看到的就会很深奥,自己加进去很多自己“幻想”出来的内容。

只要你能做到把它看的很简单很直白,那么中医在你的眼里就不会那么高深了

教大家一句咒语:

“中医真的很简单”

自己每天默默念几遍,等这个观念融入你的血液里进入你深度思维里,马上你的智慧之眼就睁开了!

大家学习伤寒论的时候

我给大家建立起来的认识:

一,人体的形变,就是一般认为的邪。

二,人神的自愈能力,也就是一般认为的正气。

所以只要有症状表述的,或者某人出现了问题了,你就考虑这两者的情况。

人体上来说就是完全客观的身体里面玄府孔洞闭合,就会出现水液物质流动循环障碍了。

而水液物质流动循环在冲击这些人体内玄府通道的时候就是人神的自愈力。表现出来就是症状。

认真分析这些症状发生的位置,就是六经部位。在哪里,怎么了。

采取的措施就是经方的加减法则。加一味减一味。每一经都对应着一类或两类标准的经方。

比方太阳病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阳明病则是白虎汤和承气汤

少阳病则是小柴胡汤

少阴是四逆汤

太阴是理中汤

厥阴比较复杂但是可以按乌梅丸,吴茱萸等

后面随着大家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经方加减法则

治疗各类疾病是手到擒来的。

判断位置是第一认识,

位置上发生了什么是第二认识。

发生的问题就是玄府通道开合,水液瘀堵

六经管道里多出来或少了热水。

人体内津液就是热水

热水多了,热水少了。热和水两者分开来考虑。

教给大家的先是这些基本的认识。后面在分析讲解条文的时候就不再啰嗦重复了。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认识。

身体里面缝隙通道堵塞,这个是最要命的

气不通了才是危险的

不管是吃成胖子还是瘦猴子,还是缺胳膊少腿了,身体里面的空间通道畅通这个人就没病。

头颅里面的问题不在六经范围里面,但是头皮不是,头皮属于太阳

头颅里面不会单独出问题的,都是六经出问题造成的

六经是身体大循环,大循环打通了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

刚开始大家要用心跟下来,

一个月初步认识,

两个月不再迷茫

三个月基本掌握

四个月全部熟透

五个月独立分析

六个月伤寒大成

一年之后外面的各种中医你看看就行了

你已经比他们高一两个维度思考问题了。

就像三年级学生看一年级学生写作业一样

        天下无疾,邵海彬,山东滨州沾化 人,生于庚申年仲秋(1980)。读 书人,羡道之人,全真道南无门下第 24 代弟子。本科毕业于江苏大学, 中管院大健康高级研究员。 山东民间老中医王学业的外孙,自 幼喜欢中医,母亲王树芝懂医术, 常年为村民免费摸脉疗疾。他自幼 跟随外公长大,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奠定了他中医的基础素养。

        中华绝技·岐黄扁鹊手是以《伤寒 杂病论》的内景思想为理论依据, 以徒手和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自 然疗法。此法由山东著名老中医王学业所创,其外孙邵海彬传承发展, 至今已传三代。 中华岐黄扁鹊手按照《伤寒杂病论》 对人体内景的探索来诊断病情。依 据中医的整体思想,按照“经络即杠杆”的思想认识。在治疗时取相 应经络上的对称点及隐痛点。以轻 柔的手法逐步渗透按压和摩擦松解、导引感应等方式来刺激和激活 患者身体上的隐痛点并通过隐痛 点来沟通患者的人神感应,并借助人神感应调动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效果。 激活患者人神感应启动患者的自愈 能力是达到治疗效果的最终保障。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对各种疼痛 均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各种 慢性疾病、疑难杂症均能达到很好 的疗效。对癌症和肿瘤患者可以做到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岐黄扁鹊手开启了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外治疗法的新领域。 本人愿与全国各地的朋友合作,共同推广发展该项技术,以中华中医自然疗法福泽华夏大地!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点即醒,五点成文以飨读者,甚慰吾心伤寒金匮,玉字金文人人学之,天下无疾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