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赵雪纯
通讯员田娟
“虽是罕见病,但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有药可治。”10月10日,在同济医院汉口院区呼吸内科门诊,谢敏教授为患者解读基因诊断报告,证实了之前的诊断,并鼓励他们保持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47岁的吴女士(化姓)长期受气短、咳嗽等困扰,一直以为是哮喘。今年7月,她的症状突然加重,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同济医院呼吸内科。接诊的谢敏教授注意到她脸上的疣状皮疹,迅速识别出这是结节性硬化症相关淋巴管肌瘤病(TSC-LAM)的症状。
吴女士母子与谢敏团队合影
站群论坛谢敏介绍,呼吸衰竭、咳嗽、脸上有疣状皮疹,特别是脚上的疣状皮疹像菜花一样,这是典型的淋巴管肌瘤病(LAM)的症状。这一种罕见病,好发于女性,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平均年龄是30至40岁。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肺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以发生呼吸衰竭。该病主要分为散发型LAM(s-LAM)和结节性硬化症相关型LAM(TSC-LAM)两种,其中TSC-LAM具有遗传性,因此谢敏建议她的子女也进行检查。
吴女士回忆,28岁的儿子自6岁起就频发癫痫,健康状况一直不好,成年后又诊断出肾出血,并在两年前接受了膀胱肿瘤切除手术。谢敏迅速安排母子俩一同入院,并申请了中国罕见病联盟公益基金的基因检测,三个月后结果证实。母子俩均携带TSC2基因突变。
新型的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是目前治疗TSC-LAM和TSC的首选药物,谢敏对他们进行了药物靶向治疗。吴女士用药后胸闷、气短的症状明显好转,她的儿子也逐渐控制了病情。出院后,谢敏叮嘱母子俩定期随访,监测药效和病情变化。
目前,中国已将207种罕见病纳入国家罕见病目录。罕见病一定要从源头进行防控,并积极进行罕见病筛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二代测序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检查等手段,可以显著提高呼吸罕见病的诊断水平,并通过药物干预和精准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据悉,同济医院是中国罕见病联盟的一员,谢敏担任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分会常委,并牵头成立同济医院呼吸罕见病MDT门诊,该门诊是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影像科、病理科、皮肤科、药学部等专家组成,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管理,显著改善患者病情,让更多的呼吸罕见病患者有医、有药、有保障。